高培勇:全力打好经济恢复这场硬仗

发布时间:2024-11-01 11:31:54 来源: sp20241101

  今年以来,以疫情防控平稳转段为转折点,中国经济步入了疫后恢复轨道,呈现出回升向好态势。加快经济恢复进程、保持经济运行向好态势,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也是一场必须全力打好的硬仗。

  近一年来波浪式发展、曲折性前进的经济恢复历程一再提醒我们,当下的经济恢复不同于既往的周期性波动状况,不仅复杂程度超出预期,其持续时间亦具有不确定性。面对当前经济运行中呈现的新的困难挑战,做好当下经济恢复工作,必须紧密结合经济恢复进程的新特点新要求,深入领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最新科学论断、最新战略部署,学深悟透、自觉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将着力点和着重点放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上,落实到加快经济恢复进程、保持经济运行向好态势的行动上,不断提高宏观经济治理的时效性和精准度。

  把工作重点放在激发经营主体活力上

  经济恢复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个经营主体。但力量终归有大小之分,在促进经济恢复的各个行为主体中,发挥关键作用的首先是经营主体。

  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进一步引导经营主体强信心、稳定社会预期,努力实现经济运行整体好转”。这为我们找准当下经济恢复工作的重点指明了方向。

  经营主体既包括法人,也包括自然人和非法人组织,覆盖了参与国内生产总值创造的基本经济单元,承载着国民经济的“主动脉”和“毛细血管”功能。截至今年9月底,我国登记在册经营主体已达1.81亿户。它们既是我国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又是就业机会的主要提供者、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者,可以说,经营主体实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源。

  由此,加快经济恢复进程,保持经济运行向好态势,当然首先是加快经营主体恢复进程,保持经营主体运行向好态势。只要经营主体能够在各种冲击、压力面前挺住,只要能够帮助经营主体把暂时的难关渡过去,只要经营主体能够展现活力,进而带动就业、创造新的社会财富,国民经济整体运行也就有充分的保障和足够的支撑。换言之,经营主体是推动经济发展最可靠、最重要的力量;打好经济恢复这场硬仗,也要以经营主体为主力军。

  所以,我们要把当下经济恢复工作的重点放在经营主体身上,确保所有的对策、举措首先聚焦于稳住经营主体、激发动力和活力。一方面,要围绕经营主体关切而转,奔着经营主体需求而去,实打实地帮助解决困难和问题。另一方面,要着眼于从根上“浇水施肥”,实施改革、出台政策,有效调动起经营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夯实加快经济恢复进程、保持经济运行向好态势的微观基础。

  牵好“强信心”“稳预期”这个“牛鼻子”

  当前中国经济处在回稳复苏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期,经济运行面临新的困难挑战。如果说矛盾终有主次之分、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别,那么,本着牵“牛鼻子”的原则,其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就在于信心和预期。

  202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明年经济工作千头万绪,需要从战略全局出发,抓主要矛盾,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抓住重大关键环节,纲举目张做好工作”。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围绕实现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的目标,不仅强调了经营主体的极端重要性,而且强调了强信心、稳定社会预期的极端重要性。这为我们抓住主要矛盾、牵好当下经济工作的“牛鼻子”指明了方向。

  毋庸置疑,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是当下经济面临的主要困难挑战。不过,近一年来的经济恢复进程清晰表明,这三重压力的影响在发生变化,尤为凸显的特征是:三者之间并非简单的平行关系。其中,最基本、最重要、最具牵“牛鼻子”意义的压力在于预期转弱——因预期转弱而不能或不敢如以往那般消费,因预期转弱而不能或不敢如以往那般投资,从而需求趋向于收缩、供给遭遇了冲击。在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轮主要导引于预期转弱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

  三重压力之间所呈现的这一内在逻辑告诉我们,“强信心”“稳预期”是做好当前经济工作的“牛鼻子”。只有居民和经营主体的信心增强了,预期稳定了,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不足的矛盾和问题才有可能随之缓和,源自需求和供给两翼的矛盾和问题也才可能随之化解。

  把“强信心”“稳预期”作为当务之急来抓,一方面,要全面准确理解党中央对经济形势的重大判断,阐释好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各项部署要求,把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的基本面展示好,把政策效果持续显现、经济运行持续回升向好的基本态势展示好。另一方面,要立足于“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把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说清楚、讲明白,把植根于中华民族血脉深处的独有特质、独有禀赋和独有价值体系说清楚、讲明白,从中找寻支撑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的独特基因,为加快经济恢复进程、保持经济运行向好态势注入稳定性和强大信心。

  把握好“精准有力”这一宏观调控的关键

  经济发展离不开宏观调控,经济恢复更离不开恰当的宏观政策支撑。认识到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宏观调控不同于高速增长阶段的宏观调控,经济恢复进程中的宏观调控也不同于既往背景下的宏观调控,明确什么是当下最需要的宏观调控非常重要,也非常关键。

  今年7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用好政策空间、找准发力方向,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精准有力实施宏观调控,加强逆周期调节和政策储备。”这为我们把握好当下宏观调控的关键指明了方向。

  追溯近几年我国宏观调控领域的演变轨迹,可以发现,“精准”“有力”多次出现在党中央关于宏观调控决策部署的表述之中。诸如“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合理把握宏观调控节奏和力度,精准有效实施宏观政策”“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等。

  可以认为,“精准有力”调控,既是党中央对经济恢复进程中宏观调控操作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标志着我们党对宏观调控规律的认识以及对宏观调控手段的把握上升到了一个新的更高水平。

  也可以认为,“精准有力”调控意在凸显当下经济运行面临的困难挑战的复杂性,旨在强调当下宏观调控所必需的精准度和针对性,重在为宏观政策操作设置约束条件。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考量就在于,瞄准调控的质量和效益,在仔细区分病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分别用药、确保对症下药,将有限的宏观调控资源“用在刀刃上”、“精准”配置在经济恢复进程的着力点和着重点上。

  这意味着,“精准有力”系当下最需要的宏观调控,实为打好当下经济恢复这场硬仗的“关键一招”。“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只有在仔细区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基础上,才可能避免看漏多重病因之间的复杂性,才可能防止因将所有矛盾和问题不加区分地“一锅煮”“一勺烩”而用药过猛,从而有效地消除滋生“大水漫灌”隐患的土壤。

  引申一步说,解决信心问题、预期问题,政策配置固然可以起到支持作用,但根本之策还在于全面深化改革,实现政策配置与改革行动相协调,不能以短期性的政策配置代替制度性的改革举措,防止依赖单一政策手段解决或应对所有矛盾和问题而导致调控“失灵”“失效”,从而提升宏观调控的精准度和针对性。

  把握“精准有力”,一方面,要坚持在成本效益分析的基础上配置宏观政策,完整、准确、全面地评估政策得失,防止因政策成本“漏记”“少记”致使宏观政策效应分析不全面、不充分、不准确,甚至导致宏观政策配置失当。另一方面,要坚持“对症下药”配置宏观政策,深入研究宏观政策在解决哪些问题上有效,由此确定宏观调控该做什么、该做到什么程度。

  把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经济恢复绝非简单地回到疫情之前。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程告诉我们,经济快速发展离不开发展新动能的培育和新优势的塑造。经济恢复进程无疑要同培育和塑造新动能新优势结合起来,进而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新竞争力和持久动力。

  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这一全新概念,强调“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这为我们培育新动能、塑造新优势指明了方向。

  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叠加国内外发展环境的深刻复杂变化,加大力度培育发展新动能、塑造发展新优势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有别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起点在于“新”,关键在于“质”,落脚于生产力。它是包容了全新质态要素的生产力,意味着生产力水平的跃迁。不仅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而且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体现了数字经济时代的新要求,代表着未来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从这个意义上看,新质生产力符合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新质生产力的“新”源自科技创新。当前,我国科技创新仍存在原始创新能力不强、重大原创成果偏少、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顶尖科技人才不足等诸多短板和弱项。当下的经济恢复进程也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经济运行也罢,其态势及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尽快攻克重要关键领域的“卡脖子”问题,能否通过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科技创新起主导作用、在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的新质生产力,进而孕育或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这个意义上看,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培育发展新动能、塑造发展新优势的必然要求。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不仅为东北全面振兴提供了重要着力点,而且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路径和方向。以此为契机,新质生产力将成为契合新发展理念要求、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标识性概念,一场全新的生产力变革以及由此带来的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将孕育而生。

  就此而言,当下的经济恢复进程也具有了非同一般的意义。这是一场将构建新的竞争力和持久动力与经济恢复进程融为一体的全新探索,也是一场围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赋予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全新探索。

  所以,我们要以加快经济恢复为契机,把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围绕形成发展新动能、塑造发展新优势展开积极探索。一方面,要走出传统增长路径依赖,真正把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扎实走好、走稳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另一方面,要将新质生产力既作为发展命题,也作为改革命题,大力推进制度创新,着力营造良好制度环境,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培育发展新动能、塑造发展新优势奠定坚实基础。

  当下的经济恢复是一个需要耐心、实打实将一件件事办好的过程。我们只有从经济恢复进程实际出发,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自觉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才能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也才能不断提升高质量发展阶段做好经济工作的能力和水平,确保全力打好经济恢复这场硬仗。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高培勇) 【编辑:房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