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4 12:12:30 来源: sp20241114
央视网消息(记者 王静远):我国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被称为“死亡之海”。公路虽建在连梭梭树都难以存活的生命禁区里,沿途却分布了108座水井房,每隔4公里便能看到一座红顶的蓝房子。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为方便油气运输,1995年9月,国内首条沙漠公路通车。公路北起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轮台县,南到和田地区民丰县,全长522公里。
为解决长期防沙固沙问题,防止道路被风沙侵蚀甚至掩埋,从公路修建之日起,其周边的防护林工程便同步开始建设。2005年完工后的生态防护林带全长436公里,种植了梭梭、红柳、沙拐枣等各类耐盐性较强的灌木2000多万株。
每座水井房通过抽取地下水滴灌防护林。为守护这条“绿色屏障”,上百名养护工人分散在公路沿途的108座水井房中,因为日常生活和工作都离不开水井房,他们也被称为守井人。
守井人的日常工作是灌溉水井房东西两侧共4公里的防护林带,给树木施肥,及时检修水管,等等。
驻守在10号水井房的是安国正、宋雯夫妻,他们来自陕西农村。安国正介绍,目前防护林采用轮灌制度,在他所负责的4公里范围内一共有56个阀门,他需要根据水压及时调整阀门,让井水通过遍布树林间的黑色软管向苗木供水,确保这4公里范围内的植物每26天左右能“喝”到一次水。
沙漠地下水资源丰富,但含盐量很高,别说饮用,连洗衣服也洗不干净,只能用来灌溉耐盐碱的植物。虽说守着水井,守井人日常需要的食物、生活用水都要靠保障车定时运送,生活在这里,节约用水是必须学习的第一课。“洗脸的水接着洗脚,刷锅、洗菜的水可以浇花。”宋雯说。
今年是夫妻俩到沙漠的第九年。刚到沙漠时,安国正觉得“连一个礼拜都待不住”,没多久他的脸就开始掉皮。今年春天,10号水井房刚装上空调,在这之前,每年七月、八月是一年中最难熬的时候。
沙漠干旱少雨,高温天气多,风沙也大,天气最恶劣时晚上睡觉都要戴口罩。每次刮完风沙,凉席上、桶盖上……到处都是沙子,宋雯爱干净,但有时候她上午刚打扫干净,下午风沙就又来了。
比起艰苦的生活条件,更难战胜的是孤独。守井人大多来自陕西、四川、河南等地,许多人都是经同村人介绍来到沙漠的。2023年,安国正把妹妹从老家叫到沙漠,妹妹夫妻俩如今守在8号水井房。
尽管兄妹俩只相距8公里,却不能常常见面。前些年,大家忙完工作后,有时还会骑自行车去其他水井房串门,自从有人在公路上骑车发生意外后,自行车也不能骑了,去哪儿都得靠步行。妹妹刚来时不习惯,宋雯为了去看望她,会到路边拦一辆过路车,让对方把自己载到8号水井房。
安国正说,守井人的年龄集中在五六十岁,来到这里都是想为自己挣一份养老钱,“现在的老年人要有自知之明,娃自己还要养娃,不要给儿女添麻烦”。
安国正觉得沙漠条件虽然艰苦,但比种地轻松,他今年60岁,这个年纪如今很难在老家找到相对轻松又能赚钱的工作。守井夫妻每个月收入共5000元,除去日常开支,安国正夫妻俩一年下来能攒下三四万元。去年儿子装修老家房子,他们给儿子转了5万元。“要是在老家哪里能弄来5万块钱?”
待得久了,安国正和宋雯对沙漠甚至有了感情。谈起过去九年的变化,他们最大的感受是树长高了,宋雯说看着自己亲手种下的树苗长大、变绿,那种心情是不一样的,“跟管(养)小娃一样”。
沙漠公路建设时,曾有人预言它终将被风沙掩埋。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在这片被称为“死亡之海”的生命禁区里,树木守护着公路,而人们则守护着树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有一块标语牌,上面写着“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 【编辑:韦俊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