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整行装再出发——赣州弘扬长征精神汲取奋进力量综述

发布时间:2024-11-17 01:03:05 来源: sp20241117

   中新网 赣州7月15日电 (张惠婷)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一个不朽的时空坐标——

  1934年10月,在赣南苏区,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中央红军主力8.6万余人,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一气吞山河、震惊世界的壮举,孕育了伟大的长征精神,织就了永不褪色的“地球红飘带”。

  今天,“红飘带”继续飞扬,红土圣地底色更亮。云石山下、长征渡口、百石旧址,处处活跃着追根溯源的身影;产业园区、田间地头、社区街巷,处处激荡着干事创业的足音。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赣州的新长征路上,980多万赣南儿女大力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长征精神,砥砺初心使命,以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的昂扬姿态,迈步从头越,续写新荣光。

  历史不忘 红色火种愈燃愈旺

  夏日的于都河波光粼粼,河畔,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纪念园巍然屹立。全国各地的干部群众纷纷走进这里,驻足长征渡、瞻仰纪念碑、打卡“草鞋地图”……该园管理办主任钟敏说:“纪念园已成为展示长征历史的重要窗口、感悟长征精神的重要基地,2019年至今,线下接待游客和红色教育培训学员800多万人,线上参观1000多万人次。”

  赣南是共和国的摇篮,又是中央红军长征的出发地。红军长征出发时的8.6余万人中,有5万余人是赣南籍子弟;赣南的10.8万余名革命烈士中,有半数在长征路上牺牲。艰苦卓绝的长征路上,是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激励和指引着党和红军一次次绝境重生、愈挫愈勇,创造了难以置信的奇迹。

  史诗激荡风云,精神穿越时空。发轫于赣南的长征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血脉,根植赣南大地肌理。今日赣南,把弘扬长征精神作为重大使命,正高质量推进全国红色基因传承示范区建设,努力打造最讲党性、最讲政治、最讲忠诚、最讲担当的红土圣地。

  7月1日,情景音舞史诗《长征组歌》在赣州长征剧院首演,雄浑激昂的旋律、悲壮恢宏的画面,再现了红军长征的伟大历程,令现场观众心潮澎湃,连连报以掌声。

  长征大道、长征广场、长征大桥、长征剧院……赣州现代化的都市间,随处可见“长征”标签。马前托孤、17棵“信念树”、死到阴间不反水、冒死保护“烈”字碑……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在这里俯拾皆是。

  深耕家门口的红色“富矿”,赣州打响“红色故都”“长征出发地”等品牌,多形式活化利用与创新宣传长征文化资源,让红色情怀历久弥新,长征精神浸润人心。

  目前,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赣州段)已完工22个项目,完工率达95.6%,一批重点展示园和以长征步道为串联的展示带基本建成。各地积极建设和完善长征文化相关载体设施,加强保护修缮、丰富展陈方式,使珍存的旧址会“说话”、陈列的文物会“发声”。

  赣州文艺的百花园里,以长征为主题的文艺精品“火出圈”。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八子参军》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在全国巡演数百场,戏曲电影《八子参军》将于今年10月在全国上映。大型红色文旅史诗《长征第一渡》从“剧院小天地”走向“群众大舞台”,并在省会南昌开通了主题地铁专列。动漫《长征先锋》在100多家电视频道及新媒体播放,点击量累计1.3亿,并与5个海外平台签约。

  “寻根共和国 重走长征路”赣州市红色教育培训招学引学推介会走进广州,“新长征 再出发”2024赣州25公里徒步暨“我的云长征”活动在市中心城区开展,纪念长征出发90周年红色体育文化研讨会在瑞金召开……近段时间,各具特色的长征主题活动密集推出。赣州将弘扬长征文化与发展红色文旅、红色体育、红色培训相结合,在“诗与远方”中致敬长征、礼赞长征,“牢记革命魂 重走长征路”“新长征之旅”等旅游精品线路、“新长征再出发”“重走中央红军长征路”等红培研学线路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守卫这团火、追寻这团火、传递这团火,成为一代代红土儿女的集体自觉。

  “从爷爷到爸爸再到我,我们三代人早就把黄连长当成了自己的亲人。我会嘱咐我的后代,继续把烈士墓守好。”崇义县乐洞乡乐洞村村民何清阳一家坚持为烈士黄连长守墓,他相信,当年红军长征部队离村时留下的“雌剑”,一定会等来远方寻亲人。今年4月3日,家住福建龙岩的黄才海带着“雄剑”赶来“赴约”。等待90年的“重逢”,是对忠魂的虔诚告慰,更是对长征精神的传承赓续。

  长征源合唱团“用心唱”,长征源宣讲团“精心讲”,长征源演艺团“匠心演”,长征源小红星讲解团“童心传”……“长征”是红土儿女最刻骨铭心的记忆,于都县以“红军后代+宣讲骨干+志愿者”的方式,打造了一支支宣传创新理论、讲好长征故事、播撒思想火种的“轻骑兵”。从乡村到城市、校园到机关、线上到线下,长征精神伴随着他们奔忙的脚步和动情的演绎,越传越远、越传越响。

  初心不改 党心民心贴得更紧

  有“长征第一山”之称的瑞金城西云石山,山下风景更胜从前。在云石山乡党委的带领下,各村抓实“书记引领”行动,通过“党支部+基地+企业+农户”模式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目睹家乡巨变,乡亲们感恩之情溢于言表。他们组建了红色治安巡逻队、红色调解队、红色宣讲队,“村村一台戏”传递党的好声音,携手奔跑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大道上。

  一部长征史,就是一部党和红军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鱼水情深的奋斗史。

  长征出发前夕,苏区百姓父送子、妻送郎、兄弟争相当红军。家家户户齐上阵,赶制了20多万双草鞋,不让子弟兵赤脚上战场。为了帮红军搭桥渡河,他们把门板、床板、寿材板都献出来,甚至用血肉之躯“筑桥”,整个过程没有走漏半点风声。大家倾尽所有支援红军,义无反顾护送红军,依依不舍挥别红军,盼望着革命早日胜利,向往着能翻身得解放、过上好日子。

  时光如水,那些曾渡红军远征的临时浮桥,如今变成了结实美观的民生桥;那些曾为成长的理想遮风避雨的危旧土坯房,如今变成了白墙黛瓦的宜居房;那些曾经浑浊的井塘水,如今变成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那些曾在暗夜中照亮前行道路的松明火,如今变成了安全明亮的暖心灯;那些留下过无数深深浅浅脚印的狭窄土路,如今变成了宽阔平坦的水泥路、柏油路……

  沐浴党和国家的关心关怀、深知新中国来之不易的赣南人民,感恩奋进、上下合力推动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取得优异成绩。如今,“水电路气房”等民生问题基本解决,全市经济社会朝着高质量发展迈进,几代人孜孜以求的梦想正一步步实现。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从万里长征到建立新中国,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始终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无数革命先辈用热血和生命浇铸的长征精神,化作干群同心加油干的一幕幕现实图景,铺展在赣南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袁守根致力“让脐橙造福一方人”,与百万果农一道推动赣南脐橙产业从无到有、以小到大;“国家卓越工程师”熊大和17项专利见证中国“磁选”走向世界,退休后依然每天下车间指导年轻一代……在基层一线,广大党员干部永葆为民初心,密切联系群众,一如当年的红军战士。

  “我们着力打造‘赣快办’‘高兴办’营商品牌,锤炼一支作风优良、本领过硬、群众满意的政务服务队伍,为企业办实事解难题。”赣州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邓永芳说。在产业园区,“领导挂点、责任单位包干、帮扶队伍服务”蔚然成风;对招商引资项目,有工作专班“蹲点式”推进、帮办代办专员“管家式”跑腿;政企圆桌会、政企人才双向挂职交流、企业特派员大走访……一项项务实创新、有力有效的举措,使园区企业的用工、销售、职工出行及其子女入学等问题迎刃而解。

  “自从有了‘红色物业’,主动拴绳遛狗的文明行为多了,楼道口乱停乱放、电动车非法充电的少了,这样的小区,我们住着舒坦。”会昌县城区湘江明珠小区居民刘金养说。在城市社区,结合老旧小区改造,无物业既有住宅小区从“无人管”变为“共治理”。越来越多的干部群众志愿参与“红色物业”“红色业委会”创建,争当“红色管家”,邻里之间更和睦,幸福感“原地升级”。

  2023年,赣州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83%,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长13.8%。一项项惠民政策、一笔笔民生投入、一件件民生实事、一个个民心工程,让城乡居民的腰包越来越鼓,老百姓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

  民生持续改善,共享发展成果,党心民心贴得更紧、粘得更牢,厚筑了红色江山的“铜墙铁壁”。

  兴国县长冈乡长冈村,一栋低矮斑驳的土坯房引人驻足,这是长征途中牺牲的马桂章烈士的祖屋。沐浴暖阳,马家几代先后建起了两层的青砖房、三层的小洋房,始终没舍得拆除那栋闲置多年的土坯房。三栋房子呈“品”字形矗立,成了党员干部接受教育培训的现场教学点,马家人义务当起讲解员。当有人问及土坯房还拆不拆时,得到的回答是:老房子里有马家的记忆,也有党的恩情,我们会把它当作传家宝,一直珍存下去。

  奋斗不息 接力走好新长征路

  “十月里来秋风凉,中央红军远征忙。星夜渡过于都河,新田古陂打胜仗。”陆定一诗中提到的新田胜仗,是中央红军长征路上第一仗,信丰县新田镇百石村就是此仗所在地。

  90年后的百石村,已是全国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村。村里高标准建设了长征第一仗核心展示园,村庄颜值气质焕然一新。沿园内徐行,洪超烈士墓、军团指挥部、战壕、炮楼等旧址串珠成线,精致的红土风民房与街道上悬挂的红旗交相辉映。游客们听实景党课、走长征步道、吃红军米饭、住红军营房。醒目的“长征精神 永放光芒”红色墙绘,浓缩了过往的战火荣光,也昭示着当下的踔厉奋发。

  长征是一次扭转战局、开创新局的伟大远征。风雨如晦的岁月里,中央红军从赣南苏区出发,两年时间里纵横十几个省份,跨越万水千山,终于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战略转移,揭开了中国革命崭新一页。

  新时代,新征程。为红军长征作出了重大牺牲和巨大贡献的赣南人民,从长征精神中汲取丰沃滋养、激扬奋斗力量,正以“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的昂扬姿态,加快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奏响“干就赣好”最强音。

  走马各地,耳闻目睹的是改革创新的热潮,切身感受的是蓬勃向上的生机。

  中国稀土集团,现代产业链强链固链重点项目建设现场“热辣滚烫”,以央企力量助推赣州稀土产业做大做强。赣州高扬新型工业化的大旗,深入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7510”行动计划,打破常规,“滚石上山”,加快实现产业结构转型、生产方式转变、发展动能转换,“1+5+N”主导产业扬优成势、聚链成群。

  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机器全速运转,科研人员不分昼夜地开展海上风电重大项目的技术攻关。作为省内唯一“国字号”大院大所,该院落户赣州3年多来快速完成筹建,推动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成为老区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写照。

  赣州国际陆港,满载“赣州造”“中国造”产品的列车在汽笛声中连连驶出,一路开往亚欧市场。这个“无中生有”建成的国际物流枢纽,常态化开行中欧(亚)班列辐射22个国家、151个城市,串联5个边境口岸。乘风而上,深居内陆的赣州阔步迈向开放前沿,跑出联通世界的“加速度”。

  定南(国家)青少年足球训练中心,一批批来自大湾区的职业球队和足球爱好者乘坐赣深高铁到此参加比赛、训练、交流。赣州积极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与湾区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文体旅等方面合作共赢。格力电器、道氏技术、大自然家居等名企竞相布局赣州,“周末工程师”“科技副总”等湾区人才纷至沓来。

  寻乌县文峰乡上甲村柯树塘废弃矿山,山水林田湖草在这里和谐共生。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加上战争创伤、支援国家建设等原因,赣州曾出现大面积的水土流失。一场久久为功的“绿色革命”,将过去的“红色沙漠”建设成了“江南绿洲”。“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殊荣,见证着红色赣州的绿色崛起。

  以长征精神为强大动力,瞄准一个又一个“靶心”,攻克一个又一个“堡垒”,赣州交出了一份厚重提气的蝶变答卷:经济发展迈入快车道,特色产业快速发展,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民生问题得到较好解决,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城乡面貌大变样……

  振兴发展的赣南,加快打造省域副中心城市,一跃成为中部地区冉冉升起的闪亮明星。2023年,全市GDP达4606亿元,跃居全国第62位,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持续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赣州连续11年获全省综合性考核先进,连续8年位列全省全面深化改革考评榜首,连续5年公众安全感、公安满意度居全省第一。

  今年6月召开的全市对口支援挂职干部座谈会上,第六批中央单位挂职干部接过对口支援的“接力棒”。大家一致表示,将尽心竭力当好“赣南老表”,把好传统带进新征程、将好作风弘扬在新时代,创造不负先辈期望、无愧于历史和赣南人民的新业绩,共促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

  昔日长征出发地,重整行装再出发。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弘扬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和苏区干部好作风,围绕省委打造“三大高地”、实施“五大战略”决策部署,扎实推进实施赣州“三大战略、八大行动”,矢志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更加磅礴的红土力量,谱写更加精彩的赣州篇章。 【编辑:李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