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5 19:27:36 来源: sp20241105
我国发病率和致死率最高的癌症是什么?答案是肺癌。当前,肺癌已成为威胁我国国民健康的“第一大癌种”,然而很多人对肺癌防治仍停留在“谈癌色变”“不查则已,一查就是晚期”等认知误区中。
在第三十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之际,农工党中央医疗卫生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宣传部部长、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胸外科首席专家支修益接受《中国新闻》报专访,解读肺癌防治领域的“痛点”和肺结节诊疗对策。他指出,肺癌防治是我国肿瘤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每个人都应做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宣传部部长、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胸外科首席专家支修益。受访者供图肺癌为何在我国癌谱里长期“霸榜”?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最新发布的监测数据,我国癌症正处于发展中国家癌谱向发达国家癌谱过渡阶段,发达国家高发的肺癌、结直肠癌、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等发病率不断上升。男性排名前3位的新发癌症为:肺癌、结直肠癌、肝癌,女性排名前3位的新发癌症为:肺癌、乳腺癌、甲状腺癌。从病例数量来看,2022年我国癌症新发病例约482.47万,新增癌症死亡病例约257.42万,其中肺癌发病率、死亡率均居我国恶性肿瘤首位。
近年来,我国通过开展肺癌危险因素防控、胸部CT肺癌筛查早诊早治和规范化诊疗等措施,在肺癌早诊和多学科综合治疗领域取得一系列进展。但为何肺癌发病率仍在上升,成为癌谱中的“多料冠军”?
支修益教授指出,当前我国癌症发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其中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是大背景,“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迈进78岁,60岁以上人口近3亿。不仅癌症发病率在逐年上升,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剧,各种重大慢性疾病发病率都会持续上升。”
除人口老龄化与遗传等因素以外,导致肺癌发病还有一系列复杂因素,支修益将其中重点概括为“三霾五气”。“三霾”即室外的雾霾、室内的烟霾和不良情绪引发的心霾;“五气”指室外大气污染、室内烟草烟雾气污染(包括二手烟和三手烟)、厨房油烟气污染和房屋装修装饰材料中的可挥发性气体导致的室内空气污染、以及长期爱生闷气导致的“心理污染”。
支修益表示,“肺癌在中国已连续20多年发病率、死亡率居第一位,因此肺癌防治工作是我国肿瘤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他建议并呼吁各级政府和全社会都要重视肺癌的三级预防:一级预防即针对危险致病因素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二级预防是指加强肺癌早筛工作,三级预防是指规范肺癌的临床诊疗和治疗以后的定期复查和随访。
肺癌早筛很重要 哪些人属于高危人群?
降低肺癌死亡率最关键的环节之一是早筛和早诊早治。针对不同癌种的高危人群,我国已开展30余年早癌筛查项目,且选择癌症高发地区针对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包括河南的食管癌筛查、江苏启东地区的肝癌筛查、广东的鼻咽癌筛查、云南和东北地区的肺癌筛查项目等。
长期以来,公众对癌症筛查仍存诸多刻板印象和恐慌心理。以肺癌为例,由于早期肺癌并无明显临床症状,80%以上因出现临床症状就诊时确诊的肺癌都是中晚期肺癌,甚至是属于晚期,导致延误最佳治疗时间。
“这就导致很多人不敢筛查,觉得筛查发现确诊的肺癌,临床医生也解决不了什么问题,通过胸片筛查出来的肺癌也多是晚期。其实现在的肺癌筛查常规是胸部低剂量螺旋CT检查,跟以前胸片筛查的诊疗和预后包括治疗效果真的不一样了。技术的改进,人工智能和血液分子标志物的加入,多角度多维度肺结节评估体系的建立,都明显提高或改善了肺癌患者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我们现在更多强调的是通过胸部低剂量CT筛查可以更多发现早期癌症。”支修益称。
那么,哪些人属于肺癌高危人群?需要如何进行肺癌早筛?推荐的早筛方法是什么?
支修益介绍,肺癌筛查高风险人群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年龄超过50岁,第二吸烟指数超过400以上(吸烟指数为每日吸烟数量x烟龄年限),第三有肺癌家族史,第四是既往有慢性肺部疾病,第五有环境和职业致病因素。低剂量螺旋CT检查是目前推荐的肺癌筛查“金标准”,肺癌早期病灶通过胸部薄层CT检查有助于肺癌在早期阶段被早期发现。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近年胸部低剂量螺旋CT的大量应用,以及新一代胸部CT设备更新换代,CT清晰度分辨率越来越高。首次做胸部CT筛查的“肺结节”或“磨玻璃结节”成千上万倍增长,肺结节会不会癌变,需不需提前手术,成了人们的“心结节”。
对此,支修益指出,首次做胸部CT查出肺小结节不必过度焦虑。全球来看,大于8mm的肺小结节才需要引起医生警惕。他进一步解释,“现在肺结节筛查产生的过度恐慌和过度治疗问题,甚至比发现的肺小结节误诊为‘早期肺癌’的问题还严重。正确的建议是:首次做胸部CT检查发现的肺小结节需定期复查,医生会通过肺结节的大小、边缘、密度这三要素观察它的变化,再确定是不是早期周围型肺癌,需不需要进行临床干预。肺结节并不等于肺癌,无需一发现肺结节就急于外科手术治疗。”
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任何时候戒烟都不晚”
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在安慰。40余年临床行医生涯,支修益对这句医界座右铭有了深刻理解。
他表示,“任何期别的肺癌都有临床干预获益的存在,只不过治疗目的不一样,早期是治愈,中期是延长,晚期是关怀。我们的现状一是大多数人谈癌色变,第二由于缺乏死亡教育,更多的人不敢面对死亡。今后可探索如何用好我国现有医疗资源,为晚期癌症患者的临终关怀、姑息治疗、疼痛治疗、安宁疗护提供更多场所,创新研发更多更有效的医疗技术,也应当把晚期肺癌患者的管理和临床诊疗当做一个学科建设工作做好。”
除了作为胸外科医生治病救人,支修益20余年来不遗余力开展的另一项工作,是医学教育和科普宣传。
《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提出,扩大癌症防控科普宣传,倡导每个人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支修益是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首批专家,现任中国抗癌协会科普部部长、中国控制吸烟协会副会长、中国癌症基金会副秘书长和北京健康教育协会副会长等职。在他看来,“健康中国行动,针对人们的癌症防治知识知晓率有具体要求,要大于80%以上。肿瘤医生一定要重视和参与普及抗癌防癌和治疗癌症的健康知识,否则这一目标就无法实现。”
“任何时候开始戒烟都不晚”
“建议老年人每年进行一次健康体检”
“现在癌症的治疗和预后没有影视剧中演得那么可怕”……
从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到宣传肺癌防治和技术诊疗,那些尚未得到民众足够重视的肺癌防治“知识点”,如今都是支修益不厌其烦在各媒体平台科普的工作重点。他表示,“希望通过主流媒体和融媒体矩阵宣传,把肺癌诊疗领域的新治疗技术,新研发的抗癌药物和诊疗新进展告诉公众,把新出台的肺癌临床诊疗指南和专家共识,通过医学继续教育,传递给基层、边远地区的医生,从而让广大老百姓受益,特别是让被确诊肺癌的患者,可以坦然面对肺癌,科学治疗肺癌。”(完)(《中国新闻》报记者 杜雅楠报道)
【编辑:叶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