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6 11:21:51 来源: sp20241116
中新社 福州1月29日电 题:一个法国人的塑像何以入藏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专访法国船政文化研究者、船政之友魏延年
中新社 记者 龙敏
位于福建福州的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展厅内,除了船政精英群像、沈葆桢清晰画像、邓世昌事迹史料,由法国驻华大使馆赠送福州市政府的普罗斯佩·日意格塑像亦陈列其中。
谁是普罗斯佩·日意格?一个法国人的塑像何以与沈葆桢、邓世昌并列,入藏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法国学者、船政文化研究者、船政之友魏延年日前接受 中新社 “东西问”专访,予以诠释。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 记者:日意格是谁?这个法国人的塑像何以入藏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日意格塑像。龙敏 摄魏延年:日意格1835年出生在法国海港城市洛里昂,1857年作为一名重要军事人员随法国海军来到中国。耳濡目染间,日意格深深爱上了这个国家并努力学习中文。1861年末,日意格被法国政府派往宁波,负责与清廷接洽海关事务。后来在协助清廷攻打太平军时,与时任浙江巡抚左宗棠建立起了良好的私人关系。左宗棠恳请日意格促成中法两国合作,帮助清廷建设一所海军兵工厂。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需要一支海军捍卫领土。
1866年,左宗棠率日意格等人,在福州闽江口马尾一块三十多公顷的泥滩上,精心设计了一座海军兵工厂,即福建船政。从1866年12月至1874年,日意格履行与船政订立的合约,在45名外籍技术人员和全体中国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共造出15艘兵、商船,其中包括了中国第一艘以蒸汽为动力的千吨级木壳暗轮船“万年清”,中国第一艘木质巡洋舰“扬武”。
船政全景图1868年。福建船政文化管理委员会 供图在左宗棠、沈葆桢两人看来,请外国人来帮忙办船政不仅只是为了造几艘船,重点是要让中国人学会造船和驾驶的本领,最终获得技术上的完全独立。因此,在马尾造船厂的旁边,海军学院船政学堂同步开始建设。日意格促成并亲自安排了船政学生到法国、英国留学。这是中国最早的,也是最有成效的留学活动,培养了严复、詹天佑、邓世昌等一大批近代科技、军事、外交、教育及社会科学人才,为中国近代化作出了突出贡献。
船政衙门。福建船政文化管理委员会 供图1886年,病中的日意格甚至坚持为再赴中国做各种临行准备,并梦想着再次为中国打造一支全新的海上舰队。但不幸的是,当年2月19日,日意格在法国戛纳与世长辞。
2014年2月22日,时任法国外长洛朗·法比尤斯及法国旗帜基金会主席马尚·贝莱女士在中法友协相关负责人陪同下,参观了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和马尾造船股份有限公司轮机车间。参观结束后,法比尤斯有感日意格在中法交往中的贡献,表示将复制一尊清政府送给日意格家族的日意格塑像,送给福州市政府转交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收藏并展示。
中国船政文化城。福建船政文化管理委员会 供图当年10月19日,在位于北京的法国驻华大使馆内,法比尤斯携马尚·贝莱女士将一尊日意格塑像赠给时任福州市副市长、马尾区委书记林飞。中法建交五十周年之际,日意格又“回到”了他的第二故乡——中国福州马尾,成为中法友谊的又一见证。
中新社 记者:日意格协助中国成功创办著名的福建船政,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浓重一笔。福建船政有何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魏延年:1866年,日意格协助闽浙总督左宗棠在福州马尾创办了福建船政,开展了建船厂、造兵舰、办学堂、引人才、派学童出洋留学等一系列“富国强兵”活动,培养和造就了一批优秀的中国近代工业技术人才和杰出的海军将士,是近代中国人探索国家自强之道的重要实践产业。
轮机车间、绘事院。福建船政文化管理委员会 供图虽因时代局限,福建船政的辉煌只延续了40多年。但在历史的弹指一挥间,却展现了近代中国先进科技、高等教育、工业制造、西方经典文化翻译传播等丰硕成果,孕育了诸多仁人志士及其先进思想,折射出中华民族的励志进取、虚心好学、博采众长、勇于创新、忠心报国的传统文化神韵,被称作“船政文化”。
福建船政在其发展过程中,培育的大量人才曾先后活跃在近代中国的军事、文化、科技、外交、经济等领域,追随当时世界先进国家的步伐,推动了中国造船、电灯、电信、铁路交通、飞机制造等近代工业的诞生与发展;引进西方先进科技,传播中西文化,促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中国船政文化城。福建船政文化管理委员会 供图中新社 记者:为何说福建船政是近代中国中西方平等合作的典范成果?
魏延年:平等合作贯穿于福建船政的创办史中。船政从1866年夏季开始各项前期基础建设,根据协议,当船政的铸造车间投产后,就将进入中外技术合作的五年计划时期。1868年末,船政第一座铸造车间投产,1873年末,经过船政大臣逐一考核验收后,外国技术团队退出船政的管理、生产活动,船政开始进入中方人员完全自主运行的新时期。
事实上,从日意格受左宗棠所托,担任船政的正监督开始,他与船政的关系就从“技术与金钱”的交易关系逐渐转变为“梦想与追梦人的关系”,中国造船工业、海上舰队的发展之梦成为他为之披肝沥胆的事业。
福建船政的中外合作,不仅实现了近代工业科技的转移,而且是鸦片战争后第一个成功的中外合作范例,为当时中国与西方的交流提供了宝贵经验。
中新社 记者:您与船政文化和日意格有何渊源?如何发挥船政文化渊源,推动中法文化交流?
魏延年:20世纪80年代,我从法国“老乡”日意格所著的《自〈天津条约〉与〈北京条约〉以来的法国对华政策》中了解到船政学堂,从此与船政结下深厚情缘。我很好奇大洋彼岸的船政学堂是什么模样,为什么法国人会在中国教书?
2006年,时值福建船政创办140周年,我与友人杜立言专程从法国带来了一批船政老照片,有船政早期厂区基建、新船制造、马江海战后的情形和马尾地貌的照片,这些照片清晰地再现了一百多年前福建船政的状况。
2016年,魏延年与日意格后裔代表共同参观《一个法国人的中国梦》专题展览。该展览以照片的形式展现法国人日意格、魏延年各自为福建船政建设与史料挖掘研究所作的贡献。刘可耕 摄从2006年如愿踏上马尾的土地开始,近二十年间,我十几次探访船政,出入法国文史藏所,多次去到日意格的家乡,收集到遗落在法国的船政史料,整理成目前所能看到的最全的关于日意格的史料,打开了一段船政文化尘封在法国的历史,重新串联起了中法之间的关系链条,丰富了船政文化的历史,对研究近代中国的造船史、海军史、科技史也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日意格协助中国成功创建了福建船政,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因此,日意格成了近代中法两国间合作的象征性人物之一。但目前对日意格及船政文化的研究仍不充分。在法国,外交部、国防部、国家图书馆都有福建船政的相关文献资料,数量很多,但整理这些资料仍需更多既精通法语又熟悉船政文化的专家学者参与。
作为一名中法文化的交流使者,我呼吁更多人参与进来。接下来要推动出版一系列研究日意格和日意格本人所著的书籍。就在不久前,我还与日意格后代在其老家找到多本他在中国期间写的日记,里面有不少他在中国生活的故事,以及和左宗棠、福建船政的故事。我打算将这些日记整理,并翻译成英文和中文出版,进一步弘扬船政文化。
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我和日意格后人策划在日意格的故乡法国洛里昂举办展览,向法国人讲述日意格的生平以及他与船政的故事。
中新社 记者:您觉得应如何讲好船政文化故事?
魏延年:福州马尾是船政文化的诞生地,也是中法关系的重要连接地,在这里诞生了很多第一:第一个精良的现代化学堂,第一所用西语授课的学校、第一部法国小说中译本《茶花女》在这里完成……这里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更承载着中国联通世界的故事。
很高兴看到福建正不遗余力挖掘船政文化资源,活态保护利用船政史迹,弘扬船政文化。今年船政文化城核心区推出了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新馆,还活化利用了一批工业老建筑,打造了《最忆船政》,展示150多年来的船政历史场景。
这些活化保护的手段能够让后人感受它活生生的文脉,让青少年感受到造船工业文明的延续。我期待,更多青年人参与进来,追寻真实的历史。我也将努力用西方的表达方式来呈现故事。
我们还将做出更多尝试,例如探索拍摄纪录片,以大众传媒让全球更多年轻人了解这段历史,推动文化交流。(完)
受访者简介:
魏延年,法国学者,出版人,中国近现代史研究者,船政文化研究者、船政之友,出生于法国海港城市勒阿弗尔,20世纪70年代曾在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从事历史研究,同时在巴黎综合理工学院教授汉语,后在台湾从事工业工作。作为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学者,长期致力于船政文化研究和传播;也曾经导演过若干电影作品,其中两部电影作品代表法国入围戛纳电影节。此外,还是中国老照片和电影胶片收藏家。
【编辑:付子豪】